碳化硅(SiC)是一种很神奇的化合物,你能在半导体行业市场看到它,先进陶瓷的产品里也离不开它的身影。这很容易让普通人混淆两者为同一性质的产品,事实不是的。碳化硅既可以是坚硬耐磨的先进陶瓷,也可以是高效节能的半导体,两种形态虽然化学成分相同,但在工业领域扮演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角色。陶瓷用碳化硅与半导体碳化硅材料在晶体结构、制备工艺、性能特点及应用领域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1 原料纯度要求标准不同
陶瓷用碳化硅对粉末纯度要求相对较低,通常普通工业级产品达到 90% - 98% 即可满足使用需求,不过高性能结构陶瓷可能要求 98%~99.5%(如反应烧结SiC需控制游离硅含量)。它允许含有少量杂质,有时还会特意添加如氧化铝(Al₂O₃)、氧化钇(Y₂O₃)等作为烧结助剂,以改善陶瓷的烧结性能,帮助降低烧结温度,提高最终产品的致密度。
半导体用碳化硅对原料纯度的要求近乎苛刻,衬底级单晶SiC需 ≥99.9999%(6N),部分高端应用要求 7N(99.99999%),外延层杂质浓度通常要低于 10¹⁶ atoms/cm³(尤其避免B、Al、V等深能级杂质)。原因在于哪怕极是其微量的杂质,如铁(Fe)、铝(Al)、硼(B)等,都会对其电学性能产生严重影响,可能导致载流子散射,降低击穿场强,进而影响半导体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所以必须严格控制杂质浓度。
碳化硅半导体材料©百度图库
2 晶体结构与质量不一
陶瓷用碳化硅多以多晶粉末或烧结体的形式存在,由大量微小碳化硅晶粒无序排列组成。晶体结构包含多种晶型(如α-SiC、β-SiC),但无需严格控制单一晶型,重点在于整体材料的致密度与均匀性。它的内部充满晶界和微小孔隙,可能还含有烧结助剂(如氧化铝、氧化钇)。
半导体用碳化硅则必须是单晶衬底或外延层,晶体结构高度有序且通常要求特定的晶型,需通过高精度晶体生长技术获得单一晶型(如4H-SiC、6H-SiC)。电子迁移率、禁带宽度等电学性能对晶型极度敏感,需严格筛选晶型以实现特定功能。目前主流是 4H - SiC,因为 4H - SiC 具有高载流子迁移率和高击穿场强等优异的电学性能,非常适合功率器件的应用。
3 制备工艺繁简有别
陶瓷用碳化硅的制备工艺相对简单(粉体制备→成型→烧结),类似“烧砖”。首先将工业级SiC 粉末(通常为微米级粒度)与粘结剂混合,然后通过压制成型,最后在高温(1600 - 2200℃)下进行烧结,使颗粒间通过扩散作用实现致密化,多数情况致密度达到 90% 以上,就能满足大多数应用需求。整个过程无需精确控制晶体生长,更侧重于成型和烧结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特点是工艺灵活,可以制备复杂形状的应用部件,不过对原料的纯度要求相对较低。
半导体用碳化硅的制备工艺则复杂得多(高纯粉料制备→单晶衬底生长→外延片沉积→器件制造)。首先要制备单晶衬底,目前主流方法是物理气相传输法(PVT),需要在高温(2200 - 2400℃)、高真空的严苛条件下,使 SiC 粉末升华后在籽晶上沉积生长,期间要精确控制温度梯度(±1℃)和压力等参数,以确保晶体的完整性和高质量。之后根据产品工艺要求,还需要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生长外延层,在衬底上形成厚度均匀、掺杂可控的外延层,厚度通常为几微米至几十微米。整个制备过程需要在超高洁净环境(如 Class 10 级洁净室)中进行,以避免杂质污染,影响材料性能。特点是工艺高度精密,需控制温场、气体流速等参数,对原料纯度(>99.9999%)与设备要求严苛。
4 成本差异大、面向市场不同
陶瓷用碳化硅由于原料为工业级 SiC 粉末,制备工艺相对简单,所以成本较低,吨价通常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之间,市场应用广泛,主要面向磨料磨具、耐火材料等对成本较为敏感的行业。
半导体用碳化硅由于单晶衬底制备周期长,且缺陷控制难度大,合格率较低,导致成本极高,一片 6 英寸的衬底单价可达数千美元。其市场主要集中在对材料性能要求极高的高端电子领域,如功率半导体器件、射频器件等行业,随着新能源汽车、5G 通信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5 应用场景各有所长
陶瓷用碳化硅是“工业硬汉”,主要充当结构材料的角色,凭借其出色的力学性能(高硬度、耐磨性)和热学性能(耐高温、抗氧化),在磨料磨具(砂轮、砂纸)、耐火材料(高温窑炉内衬)、耐磨/耐腐蚀部件(泵体、管道内衬)等领域大显身手。
碳化硅陶瓷结构件©innovacera
半导体用碳化硅则是“电子精英”,它基于宽禁带半导体特性,在电子器件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在功率器件方面,如电动汽车的逆变器、电网的变流器等,它能提高器件的功率转换效率,降低能量损耗。在射频器件领域,像 5G 基站、雷达等,半导体用碳化硅有助于实现更高的工作频率和更强的信号传输能力。此外,它还可用于光电子器件,如作为蓝光 LED 的衬底材料,为我们带来明亮的蓝色光源。
Coherent 200 毫米 SiC 外延晶片©Coherent
维度 |
陶瓷用碳化硅 |
半导体碳化硅 |
晶体结构 |
多晶,晶型多样 |
单晶,晶型严格筛选 |
制备重点 |
致密化与形状控制 |
晶体质量与电学性能控制 |
性能优先级 |
机械强度、耐腐蚀性、热稳定性 |
电学性能(禁带宽度、击穿电场等) |
应用场景 |
结构件、耐磨件、耐高温件 |
高功率器件、高频器件、光电子器件 |
成本驱动 |
工艺灵活性、原料成本 |
晶体生长速率、设备精度、原料纯度 |
综合来讲,两者的核心差异主要来源于 “功能需求” 的本质区别。陶瓷用 SiC 是 “用其形(结构)”,半导体用 SiC 是 “用其性(电学)”。前者追求力学与热学性能的性价比,后者则是高精度、高纯度的单晶功能材料,代表了 SiC 材料制备的最高技术水平。陶瓷用碳化硅与半导体用碳化硅虽然 “同根同源”,但由于应用场景的不同,在纯度、晶体结构、制备工艺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不影响各自在自己的领域中发光发热,为我们的工业生产和科技进步贡献着力量。
声明:本文由 CERADIR 先进陶瓷在线平台的入驻企业/个人提供或自网络获取,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网站及 CERADIR 立场,本站不对文章内容真实性、准确性等负责,尤其不对文中产品有关功能性、效果等提供担保。本站提醒读者,文章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