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S 量子点敏化 ZnO 纳米片的制备与光电性质

摘 要: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在透明导电玻璃(FTO)基底上制备氧化锌(ZnO)纳米片,用 KOH 溶液刻蚀 ZnO 纳米片,得到多孔纳米片薄膜,再用化学浴沉积法(CBD)使 CdS 量子点沉积在 ZnO 纳米片表面,得 CdS 敏化的多孔 ZnO 纳米片薄膜。利用 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了复合薄膜的晶体结构、形貌和光电性能。结果表明:KOH 溶液刻蚀后的多孔 ZnO 纳米片光阳极的光电化学转换性能比 ZnO 纳米片有了明显的提高,光电化学转换效率随着刻蚀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刻蚀时间 30 min 时,样品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为原来的 7.2 倍。多孔 ZnO 纳米片用 CdS 量子点敏化后,CdS 量子点可以紧密、均匀地生长在多孔 ZnO 纳米片表面,并与 ZnO 纳米片形成异质结,其光电转换效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刻蚀 60 min 时的复合薄膜的光电转换效率最高,为 1.176%,为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潜在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关键词:氧化锌纳米片;硫化镉量子点;光电转换效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能源的需求不断的增长,而传统化石能源日益消耗殆尽,使得人们越来越迫切的寻求和开发新的可利用的清洁能源。其中,太阳能备受关注,因此,如何低成本、高效率的利用太阳能并将其成功转化成电能成为研究热点,然而以单晶硅为代表的第一代太阳能电池近年来发展缓慢,转换效率可提高的空间不大,不能满足对能源的需求。第二代太阳能电池如铜铟镓硒、碲化镉等薄膜太阳能电池因转换效率低和污染严重等因素制约,限制了它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目前以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第三代太阳能电池不断向前发展。其中,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凭借较高的消光系数、较低的生产成本、多激子激效应等优势备受青睐[1]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提出了量子点敏化宽带隙半导体的概念。1994 年,Weller 等以 CdS、Ag2S量子点敏化 TiO2 多孔膜为工作电极,构建了三电极电池体系[2]。但是,这种量子点敏化电池的研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发展缓慢,光电转换效率低。最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太阳能电池研究的不断深入,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虽然有了大
幅提升[3–7],但距离理论转换效率 44%也有非常大的距离,提升空间仍然很大[1],其工业化应用还有赖于其光电转换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目前,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中最常见的光阳极为 TiO2、ZnO 等宽带隙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纳米颗粒组成的多孔膜[8–10],但这种零维结构的无序堆积使得多孔膜存在大量晶界,而产生的电子在无规则的传输过程中容易在晶界处复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池性能的进一步发展。研究发现:电子在垂直于导电基底的单晶阵列结构(如:纳米管、纳米棒、
纳米线、纳米片等)中传输,具有颗粒组成的多孔膜无法比拟的传输速率和低损耗,俗称“电子高速公路”,因而能够有效提高电荷传输能力和光电转换效率。文献报道主要采用 TiO2 纳米棒阵列、TiO2 纳米管阵列以及 ZnO 纳米棒阵列作为光阳极[11–13]。受此启发,并考虑到 ZnO 比 TiO2 拥有更高的电子迁移率[14],制备方法简单等,为此选用比 ZnO 纳米棒具有更高比表面积的垂直于 FTO 基底的 ZnO 纳米片薄膜作为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阳极。

研究表明:影响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因素,除了金属氧化物光阳极的结构和形貌以外,量子点材料更是 QDSSCs 的核心,它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太阳光,并把光电子传输到 n 型半导体的导带上,其性能的优劣对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常用的量子点敏化剂有 CdS、CdSe、CdTe、PbS、ZnS、CuInS2、Ag2S[2,8–9,15–16]等。其中,CdS(2.4 eV) 与 ZnO 具有的良好能带搭配,是较为成熟和普遍的敏化材料。在以前的研究中,虽有不少关于 CdS 量子点敏化ZnO 纳米片的报道,有的 ZnO 纳米片采用水热法制备[17–19],有的 ZnO 纳米片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20],即使形成多孔的 ZnO,也是采用退火处理的方法[20]。在 CdS 敏化的 ZnO 纳米片中未曾有报道先用 KOH 溶液把 ZnO 纳米片刻蚀成为多孔 ZnO 纳米片结构,再用化学浴沉积法在多孔 ZnO 纳米片上生长 CdS 量子点以形成异质结,在增大 ZnO 光阳极比表面积的同时也拓宽了光阳极的吸光范围,提高了光电转换效率。

本工作选用恒电位电化学沉积法,在透明导电玻璃 FTO 基底上制备垂直于导电基底的 ZnO 纳米片薄膜,并用氢氧化钾溶液对 ZnO 纳米片进行刻蚀,使之形成多孔 ZnO 纳米片,再用化学浴沉积法复合 CdS 量子,以提高其光电转换效率,为 CdS量子点敏化 ZnO 太阳能电池的潜在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1 实验

1.1 样品制备

1.1.1 ZnO 纳米片薄膜的制备

ZnO 纳米片薄膜的制备采用恒电位阴极还原法,首先将切好的 FTO依次用蒸馏水、丙酮、无水乙醇各超声清洗 30 min,用 N2 吹干备用。配制浓度为 0.05 M 的硝酸锌和硝酸钾水溶液作为电解液,FTO 为工作电极(work electrode,WE),对电极(counter electrode,CE)是石墨片,参比电极用饱和甘汞电极(saturated calomel electrode,SCE,Eo=0.241 2 V/NHE),设定沉积电压设为−1.2 V Vs. SCE,沉积时间为 1.0 h,温度为70 ℃,在此条件下运行电沉积实验后可得需要的ZnO 纳米片薄膜。

1.1.2 多孔ZnO纳米片薄膜的制备

将长有ZnO纳米片薄膜的 FTO 浸泡在浓度为 0.18M的 KOH 溶液中,设定温度为 70 ℃,刻蚀时间控制在 30~120 min,刻蚀后依次取出,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并干燥即得多孔 ZnO 纳米片薄膜。

1.1.3 CdS 量子点敏化氧化锌片(多孔纳米片)的制备

取 500 mg 的 CdCl2·H2O 和 250 mg 的硫脲,溶于100mL 的去离子水中配成均匀的溶液。将长有(多孔)ZnO 纳米片薄膜的 FTO 悬挂在上述溶液中,随后将其放入恒温 70 ℃的水浴锅内反应 60 min 后取出,用去离子水冲洗后,放入真空干燥箱内 80 ℃下干燥 2 h,得到 CdS 量子点敏化的 ZnO 纳米片(或多孔纳米片)薄膜。

1.2 样品表征

采用DX-2700B型X 射线衍射仪分析样品的结构。采用 HITACHI SU-8010 型和 JSM-6700F 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微观形貌。采用 CHI-660D型电化学工作站测试光电化学性能,入射光强度为100 mW/cm2,光照面积为 1 cm2。制备的样品为工作电极,石墨片为对电极、饱和甘汞电极(SCE)为参比电极,0.25 M Na2S 和 0.35 M Na2SO3混合水溶液
为电解液。

2 结果与讨论

2.1 X 射线衍射分析

图 1 为经 KOH 刻蚀的 ZnO 纳米片和 CdS 敏化10 C 的 KOH 刻蚀 1 h 的 ZnO 纳米片的 XRD 谱。由图 1 可以看出,XRD 衍射峰在 31.770°、34.422°、36.253° 均出现了明显的衍射峰,与 JCPDF No.36-1451 相对应,分别对应六方纤锌矿结构 ZnO的(100)、(002)、(101)晶面,这是因为电沉积过程中阴极附近的溶液为弱碱性,发生了如下反应[21]:

Zn(NO3)2 → Zn2 2NO3–                  (1)
NO3– H2O e → NO2 2OH–           (2)
Zn2 2OH → Zn(OH)2                        (3)
Zn(OH)2 → ZnO H2O                       (4)

图 1 ZnO/FTO 和 CdS/ZnO/FTO 的 XRD 谱

此外,Cds/ZnO/FTO 的衍射峰中除含有 ZnO 和FTO 的衍射峰以外,在 28.206°、43.782°、69.299°还观察到了 CdS 的衍射峰,分别对应着六方纤锌矿结构 CdS 的(101)、(110)、(210)晶面,这说明 CdS量子点成功的复合在了 ZnO 纳米片的表面。

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图 2a 为电沉积得到的 ZnO 纳米片的 SEM 照片。由图 2a 可知,ZnO 纳米片的表面相对光滑平整,没有明显的大颗粒,片与片交叉生长在一起。由图2b 可以看出,纳米片的厚度约为 200 nm,也有些纳米片比较薄,大约几十纳米。为了研究氧化锌的形貌对光电转换效率的的影响,用 0.18 M 的 KOH 对其进行刻蚀,控制刻蚀时间在 30 min~120 min 范围内。图 2c,图 2d 为刻蚀时间为 60 min 时不同放大倍数的 ZnO 纳米片的 SEM 照片。比较图 2a 和图2c,图 2d 可以看出,刻蚀后的 ZnO 纳米片表面不再光滑,且有孔洞出现,但 ZnO 纳米片的框架基本没变。图 2c 插图为 FTO 上生长的经 KOH 溶液刻蚀后的多孔 ZnO 纳米片的侧面图,从插图可以看出,FTO 的厚度大约为 1 μm,ZnO 纳米片垂直 FTO 基底生长。测 SEM 时,制样切割 FTO 样品过程中虽然导致 ZnO 纳米片部分坍塌,但结合图 2a~图 2f的其它 SEM 正面图可以看出,ZnO 纳米片是垂直于 FTO 基底生长的。

图 2 ZnO 薄膜的 FESEM 照片

在 KOH 强碱性溶液中,两性氧化物 ZnO 纳米片被部分刻蚀溶解,其化学反应如下[22–23]

ZnO 2OH→ ZnO22– H2O        (5)

图 2e 和图 2f 为刻蚀后的 ZnO 纳米片在 CdS 的前驱体溶液中反应 60 min 所得 CdS 敏化后的 ZnO纳米片薄膜。对比图 2d 和图 2f 可以看出,刻蚀后的ZnO纳米片的孔洞被CdS量子点覆盖,孔洞缩小,表面变得相对比较平整,从图 2f 右上角的插图可以看出,CdS 量子点大约为十几纳米,均匀的覆盖在有孔洞的 ZnO 纳米片上。

图 3a~图 3d 为样品 CdS 敏化刻蚀 ZnO 纳米片的透射电子显微镜、高倍数透射电子显微镜、X 射线能谱及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照片。从图 3a 可以看出,ZnO 纳米片的轮廓明显,直径为 5 μm 左右,纳米片上有明显的孔洞,与 FESEM 照片一致,从图3b 放大的 TEM 照片可以看出,纳米片的孔洞上面生长了微小的颗粒,在纳米片上取一小面积做 EDS分析(图 3c 插图红色十字所示位置附近),结果如图3c 所示,证明该纳米片上含有 Zn、O、Cd、S 元素。CdS/ZnO异质结区的高分辨图(HRTEM)揭示了样品中 CdS 和 ZnO 均具有良好的结晶度。图 3d 测量出的晶格间距和 CdS、ZnO 的晶面间距一致,其晶格条纹间距 d(101)=0.316 nm 和 d(002)=0.260 nm 分别对应着纤锌矿结构ZnO [JCPDS No. 36-1451]和六方相纤锌矿 CdS [JCPDS No.41-1049]。此外,CdS 的(101)晶面通过一个晶格畸变区域连接生长在 ZnO的(002)晶面上。并且观察到了晶格位错和云绸纹。云绸纹是因为CdS和ZnO晶格重叠造成的堆积层错引起的,表明两种晶格的生长界面和观察界面是不垂直的。晶格错位和云绸纹将缓解晶格的失配,从而大大减小界面晶格失配度[24–25],这会导致界面
之间的缺陷较少,直接降低电子和空穴复合的几率,有利于光电转换效率的提高,进一步证明了光电转换数据的可靠性。

图 3 CdS 敏化的刻蚀 ZnO 纳米片

2.3 光电性能分析

按要求连接好电路,以氙灯电源作为模拟太阳光。把入射光强 Pin 调为 100 mW/cm2,室温条件下用 CHI660D 电化学工作站对样品进行光电性能测试,其 J–V 曲线和相应的效率如图 4 所示。

图 4 刻蚀不同时间 CdS(6c)/ZnO 复合薄膜的 J–V 曲线和效率

从图 4 可以看出,随着 ZnO 纳米片刻蚀时间的延长,开路电压 Voc和短路电流密度 Jsc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测出开路电压 Voc 和短路电流密度 Jsc之后,运用式(6)和式(7)计算其光电转换效率,数据见表 1。

其中:Vmax 为 J–V 曲线上最大输出功率点对应的电压;Jmax 为所对应的电流。

表 1 刻蚀时间不同的 CdS/ZnO 复合薄膜的光电转化参数

结合图 4 和表 1 可以看出,单纯 ZnO 纳米片光阳极的短路电流密度为 0.280 mA/cm2,效率为0.029%,用 KOH 溶液刻蚀成多孔 ZnO 纳米片后,效率均有提高,刻蚀时间为 30、60、90,120 min时,效率分别为 0.209%、0.195%、0.112%、0.117%,刻蚀时间为 30 min,效率提高最多,是刻蚀前的7.2 倍。这是因为随着刻蚀时间的延长,ZnO 纳米片的比表面积增大,但刻蚀时间过长,ZnO 纳米片上的孔径也会越来越大,不利于电子空穴对的传输,从而导致效率的降低。

对不同刻蚀时间的ZnO纳米片分别用CdS量子点敏化,其敏化后的效率均有增加,对应刻蚀时间分别为 30、60、90、120 min 的样品 CdS 敏化后的效率分别为 0.347%1.176%、1.123%、0.421%,其中,刻蚀时间为 90 min 时,样品 CdS 敏化后效率提高倍数最多,与敏化前相比提高了 9 倍。

这是因为,用 CdS 量子点敏化后,由于 CdS 的带隙较窄(2.42 eV),可吸收太阳光中可见光部分,拓宽了光吸收范围,同时 CdS 敏化后,CdS 和 ZnO之间可以形成异质结(图3d),为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提供了驱动力,从而提高了光电转换效率。但是如果 CdS 的厚度太厚,容易造成 CdS 在 ZnO 纳米片表面的堆积,增大光生载流子在光阳极的传输距离,光电转换效率的提高,CdS 敏化的时间为 60 min。 

3 结论

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可以在 FTO 基底上成功的制备出 ZnO 纳米片薄膜。用 KOH 溶液刻蚀 ZnO 纳米片后,其比表面积增大,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刻蚀时间为 30 min 时,光电转换效率提高最为明显,为 ZnO 纳米片的 7.2 倍。化学浴沉积法可以将 CdS量子点沉积在刻蚀的多孔 ZnO 纳米片的表面,并与ZnO 纳米片形成异质结,促进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CdS 量子点敏化后光电转换效率可以提高 9 倍,为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卫会云, 王国帅, 吴会觉, 等.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J].物理化学学报, 2016, 32(1): 201–213. WEI Huiyun, WANG Guoshuai, WU Huijue, et al. Acta Phys-chim Sin(in Chinese), 2016, 32(1): 201–213.
[2] VOGER R, HOYER P, WELLER H. Quantum-sized PbS, CdS, Ag2S,Sb2S3, and Bi2S3 particles as sensitizers for various nanoporous wide-bandgap semiconductors[J]. J Phys Chem, 1994, 98(12):3183–3188.
[3] SANTRA P K, KAMAT P V. Mn-doped quantum dot sensitized solar cells: a strategy to boost efficiency over 5%[J]. J Am Chem Soc, 2012,134(5): 2508–2511.
[4] LV M, ZHENG D, YE M, et al. Optimized porous rutile TiO2 nanorod arrays for enhancing the efficiency of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J].Energy Environ Sci, 2013, 6(5): 1615–1622.
[5] PAN Z, MORA-SERO I, SHEN Q, et al. High-efficiency “green”quantum dot solar cells[J]. J Am Chem Soc, 2014, 136(25):9203–9210.
[6] REN Z, WANG J, PAN Z, et al. Amorphous TiO2 buffer layer boosts efficiency of quantum dot sensitized solar cells to over 9%[J]. Chem Mater, 2015, 27(24): 8398–8405.
[7] DU J, DU Z, HU J S, et al. Zn-Cu-In-Se quantum dot solar cells with a certified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11.6%[J]. J Am Chem Society,2016, 138(12): 4201–4209.
[8] BASIT M A, ABBAS M A, JUNG E S, et al. Improved light absorbance and quantum-dot loading by macroporous TiO2 photoanode for PbS quantum-dot-sensitized solar cells[J]. Mater Chem Phys, 2017,196: 170–176.
[9] LUO J, SUN J, GUO P C, et al. Enhancement in efficiency of CdS/CdSe quantum dots-sensitized solar cells based on ZnO nanostructures by introduction of MnS layer[J].Mater Lett, 2018, 215:176–178.
[10] REN Z, WANG J, PAN Z, et al. Amorphous TiO2 buffer layer boosts efficiency of quantum dot sensitized solar cells to over 9%[J]. Chem Mater, 2015, 27(24): 8398–8405.
[11] 刘炳坤. 量子点敏化 TiO2 纳米结构太阳能电池中光阳极的构筑及其光电性质的研究[D]. 吉林大学, 2015.LIU Bingkun. Photoanode fabrication and photoelectric properties of
quantum dots sensitized TiO2 nanostructured solar cells (in Chinese, dissertation). Jilin University, 2015.
[12] GAO F, CHEN Q, ZHANG X, et al. ZnO/TiO2 core-shell heterojunction for CdS and PbS quantum dot-cosensitized solar cells[J]. Current Appl Phys, 2018, 18(5): 546–550.
[13] FENG H L, WU W Q, RAO H S, et al. Three-dimensional TiO2/ZnO hybrid array as a heterostructured anode for efficient quantum-dot-sensitized solar cells[J]. ACS Appl Mater Interf, 2015,7(9): 5199–5205.
[14] 杨纪元. 氧化锌纳米棒/纳米管阵列的制备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 华侨大学, 2013.YANG Jiyuan. Preparation of zinc oxide nanorod/nanotube arra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in Chinese, dissertation).Huaqiao University, 2013
[15] YUE G, WU J, XIAO Y, et al. CdTe quantum dots-sensitized solar cells featuring PCBM/P3HT as hole transport material and assistant sensitizer provide 3.40% efficiency[J]. Electrochim Acta, 2012, 85:182–186.
[16] JARA D H, YOON S J, STAMPLECOSKIE K G, et al. Size-dependent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 of CuInS2 quantum dot-sensitized solar cells[J]. Chem Mater, 2014, 26(24): 7221–7228.
[17] MA J, SU S, FU W, et al. Synthesis of ZnO nanosheet array film with dominant {0001} facets and enhanced photo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co-sensitized by CdS/CdSe[J]. Cryst Eng Comm, 2014, 16(14): 2910–2916.
[18] MA D, SHI J W, ZOU Y, et al. Highly efficient photocatalyst based on a CdS quantum dots/ZnO nanosheets 0D/2D heterojunction for hydrogen evolution from water splitting[J]. ACS Appl Mater Interf, 2017, 9(30): 25377–25386.
[19] WANG W, HAO Q, WANG W, et al. Quantum dot-functionalized porous ZnO nanosheets as a visible light induced photoelectrochemical platform for DNA detection[J]. Nanoscale, 2014, 6(5): 2710–2717.
[20] CHEN H, LI W, LIU H, et al. CdS quantum dots sensitized single-and multi-layer porous ZnO nanosheets for quantum dots-sensitized solar cells[J]. Electrochem Commun, 2011, 13(4): 331–334.
[21] 袁博, 夏惠, 王晓雄, 等. ZnO 纳米薄膜的电化学制备及其 AFM 形貌表征[J]. 大学物理实验, 2010, 23(3): 1–3.YUAN Bo, XIA Hui, WANG Xiaoxiong, et al. Phys Exp College (in
Chinese), 2010, 23(3): 1–3.
[22] SHE G W, ZHANG X H, SHI W S, et al.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oriented single-crystal ZnO nanotube arrays on transparent conductive substrates[J]. Appl Phys Lett, 2008, 92(5): 053111.
[23] ELIAS J, TENA-ZAERA R, WANG G Y, et al. Conversion of ZnO nanowires into nanotubes with tailored dimensions[J]. Chem Mater, 2008, 20(21): 6633–6637.
[24] KEHAGIAS T, KOMNINOU P, NOUET G, et al. Misfit relaxation of the A l N/Al2O3 (0001) interface[J]. Phys Rev B, 2001, 64(19): 195329.
[25] MAJIMEL J, BACINELLO D, DURAND E, et al. Synthesis of hybrid gold–gold sulfide colloidal particles[J]. Langmuir, 2008, 24(8):4289–4294. 

声明:本文由 CERADIR 先进陶瓷在线平台的入驻企业/个人提供或自网络获取,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网站及 CERADIR 立场,本站不对文章内容真实性、准确性等负责,尤其不对文中产品有关功能性、效果等提供担保。本站提醒读者,文章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