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结工艺对纳米晶种微晶陶瓷刚玉磨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摘要: 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合成Al2O3刚玉前驱体,以SiO2-MgO-CaO为助烧剂,α-Al2O3纳米粉体为晶种,利用传统烧结技术制备微晶陶瓷刚玉(SG)磨料。借助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及热重-量热扫描(TG-DSC)等技术分析了晶种的特性和凝胶前驱体的热学性能,探讨了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对SG磨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α-Al2O3晶种的添加使θ-Al2O3α-Al2O3相变温度降低了250 ℃。单颗粒抗压强度和密度随烧结温度的升高和烧结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晶粒形貌由等轴晶转变为片状晶。在1 320 ℃烧结45 min制备的SG磨料的单颗粒抗压强度和密度分别为40.2 N和3.88 g/cm3,平均晶粒粒径为0.56 μm,优于用传统烧结技术制备的微米晶种磨料样品。

关键词: 溶胶-凝胶, 微晶陶瓷, Al2O3刚玉磨料, 单颗粒抗压强度, 助烧剂, 晶种

0 引 言

氧化铝(Al2O3)刚玉磨料具有强度高、硬度大、化学稳定性好、价格低廉等特点,被广泛用于磨削行业,熔融法制备的 Al2O3刚玉(熔融 Al2O3刚玉) 约占磨料市场份额的 55% ,是开发最早、应用最广泛的磨料产品[1]

熔融 Al2O3刚玉是铝矾土经过高温熔融制备的普通磨料,此类磨料具有晶粒粗大、韧性差、磨削效率低等缺点,难以磨削高级合金和其他硬质材料[2] 。而金刚石、立方氮化硼( cubic boron nitride, cNB)等高端磨料由于制备工艺复杂、设备投资大等原因,其价格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其应用领域,目前只占磨料市场份额的 0. 05% 。现代工业的发展对磨削加工精度、加工效率和加工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能适应不同磨削需求、兼具普通磨料与高端磨料优点且价格适中的新型磨料。

与熔融 Al2O3刚玉磨料的粗大晶粒相比,微晶陶瓷刚玉(microcrystalline ceramic corundum, SG)磨料由无数细小微晶组成,具有自锐性好、磨粒锋利、经久耐用等优点[3-6] 。同时可以通过控制其晶粒大小、形状等显微结构来调控其性能以适应不同的磨削需求,填补了普通磨料和高端磨料之间的应用空白。SG 磨料在国外已获得了一定的应用,但这些国家只卖产品,进口价格昂贵,且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严重影响了我国精密磨削工业的发展。 因此,对 SG 磨料的研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重大的经济价值[7-9]

虽然 SG 磨料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广阔,但其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晶粒尺寸,这导致制备 SG 磨料存在一定困难。一方面,Al2O3具有较强的离子键,晶格能大,质点迁移活化能高,其致密化烧结温度高达1 600 ℃ 。在高温烧结后期,晶粒会不可避免地异常长大,导致晶界结合强度下降,磨削性能恶化[10] 。另一方面,在 Al2O3结构体系中,α-Al2O3是唯一稳定存在的晶相结构,具有良好的机械性和化学稳定性。但由θ-Al2O3向 α-Al2O3的相转变属于晶格重构相变,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完成[11] 。较高的相变温度需要较高的烧结温度,将会导致晶粒粗大。

要想解决 SG 磨料晶粒粗大、烧结温度和相变温度高的问题,除掺杂助烧剂外,添加晶种也是一种经济易行的方法。据报道[9,12] ,由于 α-Al2O3和 θ-Al2O3之间存在密度差异(分别为 3. 60 和 3. 99 g / cm3),θ-Al2O3→ α-Al2O3相变过程会发生体积收缩。在没有晶种的情况下,由于较低的成核密度,α-Al2O3晶粒被连续孔道所包围,形成枝晶状微观形貌。 这样的结构要想烧结致密化,烧结温度需要 1 600 ℃ 以上。而在晶种存在的情况下,由于形核密度增加,α-Al2O3晶粒周围的孔隙大幅度减少,因而降低了致密化烧结温度;同时,晶种能显著降低形核势垒,减少相变过程所需要的能量,使相变在较低的能量状态下进行,故而降低了相变温度。助烧剂的添加主要是形成低共熔点化合物,进而降低致密化烧结温度,不像晶种那样降低相变温度。

晶种不但能够促进 θ-Al2O3→ α-Al2O3的相变,降低相变温度,也有利于晶粒的细化和烧结温度的降低。文献[13]通过添加微米 α-Al2O3晶种,使 θ-Al2O3→ α-Al2O3的相变温度降到 1 094 ℃ ,在 1 400 ℃烧结制备的磨料颗粒具有细小且分布均匀的晶粒。文献[14]以 0. 2 ~ 0. 8 μm 的 Al2O3磨球的磨屑为晶种,使θ-Al2O3→ α-Al2O3的相变温度降低至 1 100 ℃ ,并采用热压烧结技术在 1 600 ℃保温 2 h 制备出了粒径为5 ~ 10 μm 的陶瓷样品。文献[11]以微米级的 α-Fe2O3为晶种,研究了晶种添加量对 θ-Al2O3→ α-Al2O3相变温度的影响,发现在一定添加量范围内,相变温度随晶种添加量增加而降低,在添加量为 10% (质量分数)时,相变温度为970 ℃ 。文献[15]通过添加复合晶种 α-Al2O3-(NH4)3AlF6,使 θ-Al2O3→α-Al2O3相变温度降低到 950 ℃ ,但(NH4)3AlF6毒性较大,会对人体健康及周围环境造成危害。

以上文献通过添加微米晶种,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 θ-Al2O3→ α-Al2O3的相变温度及烧结温度,但单一晶种降低的温度有限,烧结温度大都高于 1 400 ℃ 。文献[15]报道了晶种与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认为由晶种控制的晶相转换效应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1) 晶种的晶格常数要与发生相变的基体的晶格常数相匹配;2) 晶种要均匀地分散在基体中,保证晶种与基体之间有最大限度的表面接触。这就要求晶种应具有细小的粒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分散性。

相对于微米粉体,纳米粉体具有更小的粒径和更大的比表面积,更符合晶种特性的要求。 但到目前为止,还缺少纳米粉体用作晶种的文献报道。本文以 α-Al2O3纳米粉体为晶种,在较低的烧结温度(1 320 ℃)下制备出了微观形貌良好、力学性能优异的 SG 磨料,为 SG 磨料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1   实  验

1.1 原料及制备方法

以工业纯 Al2(SO4)3 · 18H2O 为原料 , PEG1000 为分散剂 , 商用 α-Al2O3  纳米粉体为晶种。以 液态 Ca(NO3)2 ·4H2O(分析纯) 、Mg(NO3)2 ·6H2O( 分析纯) 和正硅酸乙酯(TEOS ,分析纯) 分别作为助烧剂 CaO、 MgO 和 SiO2  的源物质 ,n(MgO) ∶ n(CaO) ∶ n(SiO2 ) = 10 ∶ 3 ∶ 7。

将 Al2(SO4)3 · 18H2O 溶于去离子水后过滤去除杂质 ,配制 0. 6 mol/L 的 Al3 + 水溶液 , 向上述溶液中加入5% (质量分数)分散剂(PEG1000 ,分析纯) 和 1. 0 mol/L 氨水溶液 ,氨水溶液边滴加边搅拌 ,保持 pH 值为 9. 0 ~ 9. 5 。经搅拌、陈化得到溶胶 ,将所得溶胶抽滤、洗涤得到凝胶。将 3% ( 质量分数) 的晶种和 2. 0% ( 质量 分数)的复合助烧剂加入凝胶中 ,滚动球磨 10 h 。为了使晶种均匀分散到凝胶中 ,晶种在加入前与去离子水配 成悬浊液 ,超声振荡 10 min ,沉降 24 h ,将上部清液加入前驱体中 ,下部沉淀干燥至恒重 ,通过称量沉淀质量 ,计 算出所加入的晶种质量。将混合浆料 60 ℃ 干燥、破碎后过 180 ~ 420 μm 筛 ,得到干凝胶前驱体。干凝胶前驱 体在马弗炉中进行煅烧和烧结 ,温度从室温以 2 ℃ /min 的升温速率升至 600 ℃ ,保温 60 min ,然后以 5 ℃ /min 的升温速率升温至 1 260 ~ 1 360 ℃ ,保温 15 ~ 60 min ,得到磨料样品。

1.2性能表征

用透射电镜(JEM-2100 , 日本) 观测 α-Al2O3晶种的微观形貌 ,用 Nano Measurer 软件测量 TEM 照片中的 单颗粒粒径 。用 X 射线衍射仪( D/max-RB ,Rigaku , 日本) 分析 α-Al2O3晶种和凝胶前驱体煅烧后粉体的相 结构 ,用 Scherrer 公式( 见式(1) ) 计算 α-Al2O3晶种的晶粒粒径。

dhkl  = Kλ/ (β cos θ)                                                             (1)

式中 :dhkl 为平均晶粒粒径;λ 为衍射波长 ,1 . 541 6 Å ;β 为晶向衍射峰的半峰全宽;θ 为衍射角;K 为常数 ,通 常取 0.94 。用同步热分析仪( STA 409 PC ,Netzsch ,德国) 研究凝胶前驱体的热学性能 。用场发射扫描电子 显微镜(JSM-7800F , 日本) 观测磨料样品的微观形貌 。用单颗粒抗压强度仪( ZMC-II , 中国) 测试磨料颗粒的 单颗粒抗压强度 ,取 180 ~ 420 μm 的磨粒作为测试样品 ,每种样品随机取 40 个磨粒进行测试 ,结果取平 均值。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采用比重瓶法测量磨料的密度 。首先取一定质量的磨料样品放在烘箱中于 110 ℃ 下烘干至恒重 ,然后将其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测量磨料的干重 ,记为 m;然后将磨料置于干燥器内抽真 空 15 min ,排除开口气孔中的空气 。注入蒸馏水将试样淹没 ,继续抽真空 5 min 使试样吸饱水 。 比重瓶中注 满蒸馏水 ,测量其质量 ,记为 m1 ;取出吸饱水的试样置于比重瓶中 ,保证试样体积占比重瓶体积的 1/3 ,用带 毛细管的塞子塞住 ,让多余的水从毛细管溢出 ,测量其质量 ,记为 m2 。磨料颗粒的密度可用式(2) 表示。

                   (2)

式中:ρ 为磨料颗粒的密度;ρ0 为水的室温密度。

2   结果与讨论

2. 1    晶种特性分析

图 1( a) 为 α-Al2O3晶种的 TEM 照片 。 由图 1 ( a) 可以看出 α-Al2O3晶种粉体有一定程度的软团聚 ,这 种软团聚用超声振荡很容易打破 ,用 Nano Measurer 软件测得单颗粒平均粒径为 27 nm 。图 1( b) 为 α-Al2O3晶种的 XRD 谱 。由图 1 ( b) 可以看出 , 晶种粉体的晶相为 α-Al2O3 , 没有出现其他亚稳态的 Al2O3 , 纯的 α-Al2O3 晶种能够保证外延生成 α-Al2O3刚玉晶体 。由图 1 的分析结果可知 ,本试验所用晶种符合文献[15] 报道的晶种标准 。根据 XRD 谱 ,用 Scherrer 公式计算得到 α-Al2O3的平均晶粒粒径为 75 nm ,远大于从 TEM 照片所获得的单颗粒粒径 27 nm ,这可能与纳米粉体颗粒存在一定程度的软团聚有关。

图 1   α-Al2O3 晶种粉体的特性分析

2. 2 凝胶前驱体特性分析

图 2( a) 为干凝胶前驱体的 TG-DSC 曲线 。由图 2( a) 可以看出 ,在 DSC 曲线上 85 ℃ 附近有一吸热峰 ,  应为物理吸附水的脱除 ,对应 TG 曲线上 12.5% 的失重 ,该失重主要取决于 60 ℃ 干燥后吸附水的残留量。DSC 曲线上 265 ℃ 附近的放热峰主要为分散剂的分解和结构水的脱除 ,此过程的化学反应为 Al(OH)3     →  AlOOH + H2 O , 对应 TG 曲线上的失重为 7 . 2% 。TG  曲线上 328 ~ 485  ℃ 有 9.9% 的失重 , 应为勃姆石  ( AlOOH) 脱水生成微孔结构的 γ-Al2O3[16]  ,对应的化学反应为 2AlOOH    → γ-Al2O3 + H2O 。DSC 曲线上  790 ℃ 附近的放热峰应为 γ-Al2O3     → θ-Al2O3 的相转变 ,定向结构有序度逐渐提高 。948 ℃ 附近的放热峰  应为 θ-Al2O3    α-Al2O3 的相变过程 ,此过程包括 α-Al2O3 的形核与长大 ,在没有添加晶种情况下 ,通常  在 1 200 ℃ 以上完成[11] 。添加了 α-Al2O3纳米粉体作为晶种 , 提高了形核密度 , 降低了形核激活能 ,使  θ-Al2O3    α-Al2O3相转变能够在较低温度下进行。

图 2( b) 为干凝胶前驱体分别在 950、1 050 ℃ 下煅烧后所得粉体的 XRD 谱 。由图 2 ( b) 可以看出 , 950 ℃ 煅烧后样品的主晶相为 α-Al2O3 , 同时还存在微量的 θ-Al2O3相 ,这与图 2( a) 的分析结果一致 。当煅 烧温度升高到 1 050  ℃ 时 , θ-Al2O3 的衍射峰完全消失 ,说明此时 θ-Al2O3已完全转变为 α-Al2O3。另外 , 1 050 ℃ 煅烧后的样品的衍射峰强度远大于 950 ℃ 煅烧的样品 ,表明结晶度随煅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图 2   干凝胶前驱体的特性分析

从结晶学观点看 ,在 θ-Al2O3    → α-Al2O3相变过程中 ,晶种粒子作为择优形核点 ,在其上面进行外延形 核和外延生长能够提高形核频率和形核密度 ,降低形核势垒和相变温度 。从反应动力学观点看 ,晶种的引入 可以有效降低形核活化能 。Kao 等 [17] 研究表明 , 添加 3%  ( 摩尔分数) 的超细 α-Al2O3粉体作晶种 , 使 θ-Al2O3    α-Al2O3的相变活化能从 730 kJ/mol 降低到 650 kJ/mol 。 由图 2 分析结果可知 ,沉淀-清液法添加纳米 α-Al2O3晶种可以使 θ-Al2O3    α-Al2O3的相变温度降低至 950 ℃ ,与没有添加晶种时相比 ,降低了 250 ℃ ,远低于用其他方式添加的微米晶种 ,这表明晶种粒径及添加方法是影响 θ-Al2O3    → α-Al2O3相变温度 的关键。

2. 3 烧结温度对 SG 磨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把干凝胶前驱体在 1 260 ~ 1 360 ℃ 下保温 30 min 制备 SG 磨料 ,对烧成的磨料颗粒进行 SEM 微观形貌 观测 ,不同温度烧结的磨料颗粒的 SEM 照片如图 3 所示 。 由图 3 可以看出 , 当烧结温度低于 1 320 ℃ 时 , 晶 粒形貌主要为细小的短棒晶和等轴晶 ,粒径差别不大 , 晶间气孔较多 。当烧结温度为 1 320 ℃ 时 ,个别晶粒 开始长大 ,并出现薄片状晶 ,晶间气孔减少 ,密度增大 。当烧结温度升到 1 340 ℃ 时 , 晶粒尺寸进一步增大 , 晶粒形貌主要为片状晶( 如图 3( e) 中箭头所示) 。当烧结温度升到 1 360 ℃ 时 ,片状晶厚度变大 ,并出现异 常长大的晶粒 ,晶间气孔增多 。α-Al2O3晶种的添加会导致较高的形核率 ,较高的形核率使晶核在发育过程 中相互碰撞 ,从而形成了细小而致密的晶粒形貌 ( 如图3( a) ~ ( c) 所示) 。随烧结温度升高 ,液相作用开始 增加[14 ,16-17] 。易中周等[14]认为 ,液相的存在会降低 Al2O3晶粒(0001) 晶面的生长速率 ,提高(1120)晶面的 生长速率 ,使晶粒生长出现明显的各向异性( 如图 3( d) ~ ( f) 所示) 。另外 ,温度的升高也会使液相黏度降 低 ,在颗粒重排过程中 ,颗粒间的液相膜厚度减小 ,质点扩散距离缩短 ,促进了质点的扩散 ,导致晶粒尺寸显 著增大[18]

对不同烧结温度制备的 SG 磨料颗粒进行单颗粒抗压强度和密度测试 ,结果如图 4 所示 。随着烧结温 度升高 ,单颗粒抗压强度和密度均先增大后减小 ,在 1 320 ℃ 时分别达到最大值 38 . 8 N 和 3 . 93 g/cm3 。这 是由于烧结温度的升高使晶界处液相黏度降低 ,促进了质点的扩散迁移 ,使材料充分致密化 ,单颗粒抗压强 度得以提高( 如图 3( a) ~ ( d) 所示) 。然而当温度过高时 ,过多的液相量将促使晶粒异常生长 ,使材料的微 观结构恶化 ,气孔增多 ,从而导致单颗粒抗压强度和密度降低( 如图 3( e) ~ (f) 所示) 。

图 3   不同烧结温度 SG 磨料的 SEM 照片

2. 4 烧结时间对 SG 磨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由图 4 可知 ,1 320 ℃ 烧结的 SG 磨料的密度和单颗粒抗压强度都达到最大值 。因此 ,确定烧结温度为 1 320 ℃ ,考察烧结时间对 SG 磨料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 。不同烧结时间磨料样品的 SEM 照片如图 5 所 示 。当烧结时间为 15 min 时 , 晶粒的粒径较小 ,平均粒径为 0.23 μm , 晶界处和晶粒内有较多气孔 ,微观组织主要为等轴晶 。随着烧结时间延长 , 晶粒粒径逐渐 增大。当烧结时间为 30 min 时 ,平均粒径为 0.52 μm , 晶界处气孔减少 ,但晶内仍存在少量气孔 ,微观组织主要为等轴晶和少量片状晶 。当烧结时间延长到 45 min 时 ,平均粒径为 0.56 μm ,粒径分布比较均匀 , 除晶界处存在少量气孔外 , 晶内气孔基本消失 ,微观 组织为大量片状晶( 如图中箭头所示) 和少量等轴晶 ( 如图中双箭头所示) 。当烧结时间进一步延长到 60 min 时 ,平均粒径为 0.68 μm ,异常长大晶粒出现 , 粒径分布不均匀 , 晶界处气孔增多 ,微观组织仍为大 量片状晶和少量等轴晶。

图 4   不同烧结温度 SG 磨料的单颗粒抗压强度与密度

研究[19-21] 发现 ,在液相烧结过程中 , 质点的扩散主要通过晶粒间的液相进行 。小于临界半径的晶粒溶解在液相中 ,并通过液相沉积在较大晶粒表面 。微观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晶粒尺寸的增大 ,晶间气孔的减少 和密度的提高 。当烧结时间为 15 min 时 ,生成的液相较少 ,晶粒生长模式类似固相烧结模式 , 晶粒为细小的 等轴晶 ,如图 5( a) 所示 。液相量随烧结时间的延长而增多 ,较多的液相使晶粒的生长出现明显的各向异性 , 因而有片状晶生成 ,且晶粒尺寸也随之增大 ,如图 5( b) ~ ( c) 所示 。当烧结时间增加到 60 min 时 ,过多的液 相量会诱导烧结后期晶粒的异常生长 ,异常长大的晶粒与未异常生长的小晶粒之间的气孔无法排除 ,导致晶 间气孔增多 ,密度下降 ,如图 5( d) 所示。

图 5   不同烧结时间 SG 磨料的 SEM 照片

对不同烧结时间的磨料颗粒进行单颗粒抗压强度和密度测试 ,结果如表 1 所示 。随着烧结时间延长 ,单 颗粒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 ,在 45 min 时达到最大值(40.2 N) 。密度的变化趋势与单颗粒抗压强度一致 , 在 30 min 时达到最大值(3.88 g/cm3 ) 。 由图 5 的分析可知 , 当烧结时间小于 60 min 时 ,烧结时间的延长导 致液相量增多 ,平均粒径增大 ,晶间气孔减少 ,密度提高 ,单颗粒抗压强度增大 。当烧结时间为 60 min 时 ,过 多液相导致晶粒异常长大 。异常长大的晶粒会损害密度和晶界结合强度 ,从而导致单颗粒抗压强度减小。

表 1   不同烧结时间SG 磨料的单颗粒抗压强度和密度

表 2 为不同烧结工艺制备的 SG 磨料单颗粒抗压强度与晶粒尺寸的对比 。由表 2 可以看出 , 以 α-Al2O3纳米粉体为晶种 ,通过传统烧结工艺所制备的磨料颗粒的单颗粒抗压强度(40.2 N) 远大于传统烧结微米晶 种样品的单颗粒抗压强度(26.4 N) ,与两步烧结样品的单颗粒抗压强度(39.2 N) 相当 。传统烧结制备的纳 米晶种磨料平均粒径为 0 .56 μm ,远小于传统烧结制备的微米晶种样品的平均粒径(1.38 μm) ,与两步烧结 样品的平均粒径(0.54 μm) 相当 。这表明选择粒径细小、表面积较大的晶种是制备优良 SG 磨料的关键。

表 2   不同烧结工艺制备的SG 磨料的单颗粒抗压强度与晶粒尺寸

3   结  论

1) 以 α-Al2O3 纳米粉体为晶种 ,能够促进凝胶前驱体的相变 ,使 θ-Al2O3     → α-Al2O3 相变温度从 1 200 ℃ 降低到 950 ℃ 。

2) SG 磨料的微观形貌随烧结温度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低于 1 320 ℃ 时 ,晶粒形貌主要为细小的短棒晶 和等轴晶 ;高于 1 320 ℃ 时 ,液相烧结作用明显 ,晶粒形貌主要为片状晶 。烧结温度为 1 320 ℃ 时 ,单颗粒抗 压强度和密度分别达到最大值 ,为 38.8 N 和 3.93 g/cm3

3) SG 磨料的晶粒尺寸随烧结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微观形貌则由细小的等轴晶转变为大量片状晶和少量 等轴晶共存 。烧结时间为 45 min 时 ,单颗粒抗压强度和密度分别达到最大值 ,为 40.2 N 和 3.88 g/cm3 ,平 均粒径为 0.56 μm ,优于传统烧结制备的微米晶种磨料样品。

参考文献

[1] NADOLNY K. State of the art in production,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microcrystalline sintered corundum abrasive grain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14, 74(9): 1445-1457.
[2] 徐三魁, 赵建昌, 邹文俊. 超微晶刚玉磨料的生产技术及应用[J].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2007, 27(2): 69-72.
[3] LI Z C, ZHANG A J, LI Z H, et al. A novel low temperature synthesis technique of sol-gel derived nanocrystalline alumina abrasive[J]. Journal of Sol-G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57(1): 24-30.
[4] 边华英, 王学涛, 尹青亚, 等. 微晶氧化铝基烧结磨料的制备研究[J]. 河南科学, 2018, 36(7): 1070-1074.
[5] DOAN C P, HAWK J A. Influence of whisker toughening and microstructure on the wear behavior of Si3N4- and Al2O3-matrix composites reinforced with SiC[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2000, 35(23): 5793-5807.
[6] 边华英, 陈 虎, 王 焱, 等. 焙烧温度对微晶陶瓷磨料晶粒度的影响[J]. 中国陶瓷, 2020, 56(11): 33-38.
[7] LI Z C, LI Z H, ZHANG A J, et al. Synthesis and two-step sintering behavior of sol-gel derived nanocrystalline corundum abrasives[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2009, 29: 1337-1345.
[8] LI X L, LI Z H, ZHU Y M. Effect of CoO-NiO additives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icrocrystalline corundum abrasives with in-situ formed needle-shaped LaAl11O18[J]. Ceramics International, 2022, 48: 33794-33800.
[9] 张云浩, 李志宏, 朱玉梅. 烧结添加剂和晶种对新型陶瓷刚玉磨料烧结的影响[J].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2006, 26(5): 74-76.
[10] HAN Y, LI Z H, ZHU Y M. Effect of MgO-TiO2-SiO2 additions on in situ anisotropic grains growth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rundum abrasive using pseudo-boehmite as raw material[J]. Ceramics International, 2020, 46(2): 1934-1939.
[11] OBERBACH T, GÜNTHER C, WERNER G, et al. Influence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hematite seedings on the temperature of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transition aluminas into corundum[J]. Thermochimica Acta, 1996, 271: 155-162.
[12] LI Z C, LI Z H, ZHANG A J, et al. Synergistic effect of α-Al2O3and (NH4)3AlF6 co-doped seed on phase transformati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anocrystalline alumina abrasive[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09, 476: 276-281.
[13] YOU J L, YANG T, FENG D D, et al. Synthesis and two-step sintering behavior of solution derived corundum abrasives with plate-like grains[J]. Ceramics International, 2018, 44(11): 12615-12620.
[14] 易中周, 肖 冰, 杨为佑, 等. 晶种对氢氧化铝转相和热压烧结氧化铝晶形变化的影响[J]. 无机材料学报, 2004, 19(6): 1287-1292.
[15] NOFZ M, STÜSSER R, SCHOLZ G, et al. The thermally induced transformation of pseudoboehmite gels-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corundum seeding and iron doping[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2005, 25(7): 1095-1107.
[16] KAPŁONEK W, NADOLNY K, HABRAT W. Morphology of near- and semispherical melted chips after the grinding processes using sol-gel abrasives based on SEM-imaging and analysis[J]. 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6, 2573920: 1-12.
[17] KAO H C, WEI W C. Kinetics and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of heterogeneous transformation of θ-alumina to α-alumina[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2004, 83(2): 362-368.
[18] 李国星, 卢红霞, 孙洪巍, 等. MgB2等镁化物添加剂对氧化铝陶瓷晶粒生长形貌的影响[J]. 中国陶瓷工业, 2005, 12(1): 12-14+11.
[19] 黄晓巍. Al2O3/3Y-TZP复相陶瓷的液相烧结机理[J].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3(5): 624-627.
[20] LI N, ZHU Y M, GAO K, et al. Preparation of sol-gel derived microcrystalline corundum abrasives with hexagonal platele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2013, 20(1): 71-75.
[21] 李海涛, 王广欣, 彭 坤, 等. 锌硼共掺对铌酸钾钠基压电陶瓷结构和性能影响的研究[J]. 功能材料, 2019, 50(2): 2006-2011.
[22] LI N, ZHU Y M, GAO K, et al. Preparation of sol-gel derived microcrystalline corundum abrasives with hexagonal platele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2013, 20(1): 71-75.

声明:本文由 CERADIR 先进陶瓷在线平台的入驻企业/个人提供或自网络获取,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网站及 CERADIR 立场,本站不对文章内容真实性、准确性等负责,尤其不对文中产品有关功能性、效果等提供担保。本站提醒读者,文章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